铜仁地处黔东要冲,素有"黔东门户"之称,地势险要且交通相对便利。当时,
川黔公路已经通车,为师生的迁徙提供了便利条件。同时,当地社会环境相对稳定,
民风淳朴,能够为师生提供较为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。此外,
铜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宽松的办学空间,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条件。
(三)筹备与建立1938年秋,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筹备"国立贵州中学",
校址选定在铜仁老城区付家山下。筹备工作由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周邦道先生负责。
周邦道早年投身教育事业,曾参与创办江西国立中正大学,有着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。
在他的带领下,筹备团队克服重重困难,仅用数月时间就完成了学校的组建工作。筹备期间,
团队面临着诸多困难。首先是校舍问题,由于时间紧迫,无法新建校舍,
只能将当地的祠堂、庙宇改造成教室和宿舍。其次是师资问题,为了吸引优秀教师,
筹备组派人前往沦陷区,动员愿意南迁的教师加入。最后是物资问题,
教学设备、教材教具都需要从沦陷区或其他地方运来,运输过程充满艰辛。1939年2月,
学校正式定名为"国立第三中学",周邦道出任校长。建校初期,学校规模较小,
仅有教师50余人,学生800余人。但随着更多流亡学生的到来,学校规模迅速扩大,
最高峰时学生人数超过5000人,教师队伍也发展到300余人。
学校设立了初中部、高中部和师范部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。
、风雨征程:艰难办学的历史轨迹(一)千里流亡与艰难建校国立三中的师生来源极为广泛,
涵盖了来自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山东等20多个省市460所学校的流亡学生。
他们的流亡历程充满艰辛,许多人徒步数千里,穿越崇山峻岭,躲避日军轰炸。
有的学生在途中失去亲人,成为孤儿;有的身无分文,靠沿途乞讨维持生计。抵达铜仁后,
师生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。学校初创时期,物资极度匮乏,校舍严重不足。
师生...
耳总
王帅帅
小染君
水杉
水杉
顾阿白
蜜糖
见春
胖墩墩
小七七
瑶瑶直上
OBe
倒转玄机
七夜
鸟语花香